近日有消息说,这个月,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将突破300万辆,比原来预计的时间提前了一年。
于是,在很多人看来,道路建设越来越赶不上机动车增长的速度,在马路上明显增多的私人小汽车很自然成为北京市交通拥堵的理由。“限制私人小汽车,以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有人将此看成是方便、有效解决拥堵问题的良方,更有甚者提出了要学习新加坡、上海等地的经验,对机动车上牌实行限制。
我们暂且不说新加坡的经验,看看身边的上海是怎么做的。上海是中国对机动车上牌惟一实行限制的城市,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实行汽车牌照拍卖政策的城市。但是这项公共政策,并没有真正解决上海交通拥堵的问题,反而越来越多的上海车上了苏州、无锡等周边地区的牌照。
对于提高停车费、欲收拥挤费的做法,可能确实让许多有车族选择公共交通。问题是,我们的机动车保有量是不是已到城市“忍受”的极限。就拿交通拥堵的北京来说,300万辆的机动车保有量,比东京、纽约等城市机动车超过800万辆的保有量还差很远。无论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还是大众消费需求考虑,300万辆只是北京市机动车增长的一个节点,而绝非终点。
资料显示,2003年8月,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达到200万辆,按照交通部门专家原来的预计,突破200万辆的时间应该是2010年。去年9月,在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达到270万辆时,相关部门预测突破300万辆的时间是2008年。显然,汽车进入家庭的速度超过城市管理者的想像。
正如汽车专家陈清泰所说,当汽车社会离我们越来越近时,我们不仅就汽车对经济、社会直至文化将产生的影响未做好准备,而且对近期矛盾已经不断凸显的能源、环境、基础设施、城市结构的研究也很不到位。
负责任的城市管理者在面对交通拥堵带来的巨大压力时,首先应考虑两个问题:一是交通规划是不是科学合理,二是道路交通管理与执法是否到位。
如果现代化公交体系还没有建立,交通管理还没有到位,先限制私人小汽车的使用,那岂不是以百姓的生活质量下降为代价,换取暂时的交通缓解。
这是懒汉行政的做法。从现代政府管理理念来看,政府部门有责任为纳税人提供良好的城市交通。交通出现令人头疼的拥堵,政府部门首先要做的是反思自己在调控与管理上出现了什么问题,需要做怎样的改进与弥补,而不是挖空心思从纳税人口袋里掏钱。
(阅读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