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还是全国“首堵”,今年就已跌出“堵城”三甲……前不久,高德发布的《2015年第二季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显示,今年第二季度,全国重点城市拥堵排名上海从去年二季度时的榜首跌落至第八,北京、杭州、广州分列前三位。 对于上海拥堵排名靠后的情况,高德在今年的报告中也对此作出了解释,上海拥堵缓解与4月15日限外新政有很大关系。然而不少市民对此却并不买账,甚至有网友称“高架路上的红色依然耀眼,拥堵状况有增无减”。 拥堵现象缓解? 市民称感受不明显 在高德发布的报告中,根据交通大数据分析,本季上海拥堵跌出全国拥堵前3名,而拥堵缓解与4月15日限外新政有很大关系。 今年4月15日,上海发布限外新政,工作日7:00-10:00时、16:00-19:00时,高架快速路将禁止外省市号牌小客车、未载客出租车及实习期驾驶人小客车通行,限行时间比原来各延长一小时。 政策实施后,高德分析得出结论,城市高峰期拥堵总体下降约3%,高架路拥堵指数则降低了9.5%。在对日均拥堵曲线分析后,分析师认为新政策后晚高峰拥堵缓解8.4%,明显高于早高峰。 “报告只是对数据的分析,我并未感受到道路拥堵有缓解的趋势。”住在闸北的项先生,每天上下班都要途径被称为“上海最堵高架”的南北高架路。“限外新政刚开始几天,早晚高峰的确是觉得好点了,可过了没多久之后,该堵的时候还是堵,甚至更厉害。” 限行政策缩短了外地车牌上高架的时间窗口,但带来的却是非高峰时段的拥堵。“以前非高峰时段高架路上还能开开,现在基本上也只能是龟速前进了。”由于工作关系,在一家民企工作的秦建光每天要驾车到处送货,“现在非高峰时段的拥堵状况,有时甚至不亚于晚高峰。” 外地牌照加剧拥堵? 人大代表建议征收拥堵费 “上海的拥堵状况不是缓解了,而是其他城市拥堵状况加剧,导致上海跌出‘堵城’三甲。”在采访中,有市民作出了这样的解释,但更多市民认为是越来越多的外地牌照车辆进入上海道路行驶,加剧了道路拥堵。 事实上,对于外地牌照车辆加剧上海拥堵的状况,有市人大代表曾专门就此向管理部门提出过建议。上月底,一则新闻也成为热议的焦点,市人大代表李飞康建议外省市牌照的机动车辆进入上海外环线以内,允许两天内不收取道路拥堵费;外省市牌照的机动车车辆进入外环线以内,连续行驶或停放等至第三天起应收取每天100元(暂定)道路拥堵费。而上海市交通委对代表意见的答复为:将研究政策和收费可行性。 对此,有分析认为上海将有可能对外地牌照车辆收取拥堵费。消息一出,网友们纷纷评论,有人认为这是对花了大价钱拍到沪牌市民的利好,而也有人视此举有地域歧视之嫌。但更多人认为,一旦这一政策落地,本来就已难拍的沪牌将更加“难上加难”。 缓解拥堵无妙招? 智能交通概念“呼之欲出” 交通拥堵,如今已成为世界所有大型城市都不得不面对的“城市病”,上海同样无法幸免。实际上,上海在缓解城市拥堵上早就开始了各种探索,首当其冲的便是施行多年的新增机动车额度拍卖政策。 从源头控制机动车增长速度的同时,上海还积极挖掘道路资源,通过精细化管理来提升整体交通流量,加快轨道交通的建设等等。尽管如此,市民对私家车的需求仍在逐年攀升,机动车保有量也呈不断增长态势。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智能交通的概念越来越受到众人关注。当道路基础设施发展到一定限度,要解决机动车交通所带来的交通事故、交通堵塞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只有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建设智能交通系统,从提高车辆本身的性能、改善道路的服务水平、强化交通信息的服务和利用、提高管理的水平和效率等多方面努力才能取得较好的效 起了一套智能交通运输系统来提高交通运行效率,通过在每辆公交车上安装GPS全球定位系统,随时掌握公交车的运行情况。 (中国牌照网编辑:K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