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免费是人性。北京拟收拥堵费,又有好多人伐开心了吧?日前,在北京市政协的雾霾治理协商会上,北京环保局和交通委等部门明确表示,已经初步制定交通拥堵收费政策方案和技术方案,目前正处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论证阶段。不过,个人认为,收拥堵费是解决道路拥堵问题的最优策略。此话怎讲?
先了解一下北京的路车人。根据北京市统计公报,2015年末,城市道路里程 6435公里,同比增加9公里;全市机动车保有量561.9万辆;全市常住人口2170.5万人,同比增加18.9万人。简单计算可知,每辆车拥有城市道路里程1.145米!人均拥有城市道路里程0.296米!再直观一些,一辆中级车车身长度接近5米,把北京所有机动车首尾相连,可让北京城市道路连续摆满四次。让所有北京常住人口人挨人排队,可把北京城市道路站满。
而这一切,还是北京市大力控车控人后的结果。北京市于2010年底推出《北京市小客车数量调控暂行规定》,对汽车进行限购与摇号。头几年每年小客车总量额度指标为24万个。为了实现到2017年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控制在600万辆以内的目标,2014-2017这四年的指标降为15万个/年。此外,北京还在大力调控人口规模,各种控人措施次第出台。
或有人说,多造路、增加路网密度,多修高架与下穿式隧道,用立体交通来消解容易造成拥堵的节点,有效增加路的供给来满足人车对路的需求,才是根本解决之道。
不能说这些措施无助于治理拥堵,但谈不上“根本解决之道”。一方面城市建成区的道路是很难增加的,另一方面像北京这样的城市长期人口净流入,对(免费)道路的需求是不断增加的,供应不敷需求是常态,免费的东西也永远不会够。寄希望技术手段来解决供求问题,是方枘圆凿。北京交通拥堵问题,不应理解为道路工程学或城市规划学要解决的问题,而应正确理解为经济学问题,即稀缺的路权如何对人车进行分配的问题,这才对头。
千万不要相信什么“天赋路权”。看一百多年前的老照片,北京城里还行着马车驴车,但今天你在北京二环三环上骑个马试试。目前,大城市治理交通拥堵的招儿,本质上都对应着不同的路权分配方式。不同的路权分配方式,效率与公平性也各有高低。
第一类:牌照摇号/牌照拍卖。目前北京规定本市户籍人员,持有有效身份证件并在京居住一年以上的港澳台居民、华侨及外籍人员及持有本市有效暂住证且近五年(含)连续在本市缴纳社保和个税的非本市户籍人员,名下没有本市登记的小客车,才有参与摇号的资格。这是一种按身份资格+手气分配小汽车牌照进而分配路权的方式。
上海搞的是牌照拍卖,好处是价高者得,最需要车的人能获得牌照,政府能获得收入,寻租空间也比摇号小,这是一种按价高者得分配牌照进而分配路权的方式。
上述两个方法有一个共同的坏处:必须区分本地外地牌照,并要对外地牌照车辆在本地的路权进行限制。如果其他地方群体效之,那就会造成一种互相损害的局面:所有的汽车就只能在本地开得比较放心,去外地动辄得咎吃罚单,极大影响交通通行效率与经济效率。
第二类:燃油税。似乎符合谁使用谁付费及多使用多付费的原则。但第一,并非所有的燃油都是用来开车的,也不是所有的车辆都使用燃油。第二,通过征收燃油税赋予路权的方式是总括性的:你可以无差别地使用所有的城市道路,不同地段时段、不同拥堵程度的道路路权使用成本是无差别的。
第三类:车辆限行。北京时不时搞单双号限行。有网友畅想尾号限行,一辆车一月只能开三天,一下子路面上的车子减少90%,这个画面美得令人不敢看。限行是虎狼药,通过交替剥夺一部分车辆路权、保留另一部分车辆路权的方式来分配路权,强制车辆资源进行闲置是浪费。必须用车的时候用不了车怎么办?
篇幅所限,其他一些分配路权的方法这里略过,最后说收拥堵费的方法。
拥堵费也有多种收法。一种是把北京二环内或三环内打包在一起收费,车子只要进入每天就收一次费,或者按进入次数收费。原则上被打包的区域越小,这种方法的效果就越好。如果打包的区域太大,就成了类似于进京费的“进二环费”“进三环费”,效果未必好。
一种是让每辆车都装上电子感应器,用ETC不停车电子收费系统自动收费。不同的路段费率不一样,同一路段在不同的时段费率也不一样。比如二环三环高峰时段收50元,一般时段减半,下半夜人车稀少的时候免费,或者干脆对经常拥堵的道路按照里程收费,并且不同的时段执行不同的费率。
这才是真正的“谁使用,谁付费”,让真正需要用车的人(无论北京人非北京人)随时能够付费行使路权,再也没有区分本地人外地人及本地车外地车的必要,能让路权得到使用效率最高、最公平的配置。如果这样收拥堵费,那现在的汽车限购、牌照摇号、进京证与单双号限行等就没有必要存在了,一下子能解决许多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