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广州市中小客车指标办最新数据显示,去年最后一个月车牌指标竞价收入(含按规定不退换保证金)为10021.93万元。媒体据此统计,2015年广州车牌指标竞价收入近10亿元,比2014年增加3.2亿元。
广州自2012年8月开始实施车牌指标竞价以来,收入颇丰。2012年5个月收入2.1亿元,2013年7.9亿元,2014年6.4亿元,2015年 9.7亿元,去年收入创了新纪录。此前信息还显示,上月个人车牌指标竞价均价忽然跳涨31%,涨至2.7万元,结束了去年9月份以来温和上涨的趋势。由于限外消息的刺激,竞价继续上涨之势恐难阻挡。
车牌指标竞价3年多时间总收入超26亿元,不是个小数。去年个人车牌指标均价达到2.2万元,无疑也算是让竞拍者“大出血”。在个人意志暂时无法左右限牌去留之下,公众自然关注巨额收入的去向。按规定,车牌指标竞价全部用于补助公交车辆更新购置、新能源中小客车补贴、公交行业综合补贴、水上交通发展、公交站场建设和交通拥堵点治理改善等公共交通事业发展。如此看上去,车牌指标竞价收入用途有了大方向,但并不意味着不用有明细账
。
从近年公布的数据来看,车牌竞价收入的支出就是仅有大方向、大项目而无明细账。尤其是,车牌指标竞价收入的支出包括“其他城市公共交通事业发展的相关支出”及竞价委托服务费等在内的“有关成本性支出”,这其中到底是什么项目,具体支出依据是什么,数额是多少,一概不得而知。甚至曾有限牌后“其他交通运输支出激增”之说,更是无厘头。
此前,相关部门称车牌指标竞价收入资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纳入财政年度预算审核管理程序。事实上,这笔收入被列入“财政管理资金”即原来财政项目“预算外资金”中的“其他收入”,属于“非税收入”。基于“非税收入”使用易出问题,无疑也难打消公众的疑虑。
虽然钱都进了财政口袋,但来源不同,具体用在什么项目才更合理、更得民心是要考量的。仅有车牌指标竞价收入“专项用于城市公共交通事业支出”而无明细,很难无异议。事实上,这几年既有的具体项目支出就并非无懈可击。诸如,既然以治堵为由限牌,车牌指标竞价收入来自于纳税人的额外支出,且声称车牌拍卖不是为“搞创收”,那就完全有理由将全部收入投入公交补贴,作为原有财政补贴基础上的叠加,以加大公交优惠的力度,而不是作为购买车辆、建设公交站场、轨道交通建设、航道疏浚等本属于财政预算支出的一部分。特别是车牌指标竞价收入用于“新能源中小客车补贴”,根本无法说是用得其所,甚至有“挪用”之嫌。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相关部门对竞价资金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规定业务主管部门、财政、审计等部门加强对竞价收入资金使用情况监督检查和审计,组织开展竞价收入资金使用绩效评价(自评)以及第三方绩效评价形成报告,必要时候将报告向社会公开以接受社会监督。然而,至今尚未见到过绩效评价报告,社会监督就无从谈起。说到底,车牌指标竞价收入作为公共财政收入的一部分,公开其收支明细账及绩效评价报告以接受社会监督是必然的选择,绝不应设置“必要时候”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