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车牌竞拍价格“终于”站上了5万元高位。据本报昨日报道,7月份杭州小客车车牌竞价的平均成交价为51762元,创下历史新高。从去年9月开始,个人最低成交价已经呈现11连涨。
从7月份数据来看,包括竞价和摇号在内,通过资格审核的浙A车牌有效个人申请数高达660069个,其中本月摇号增量指标为5592个,算下来,中签率仅为0.74%,相当于135个人抢一块车牌。长此以往,压力会向竞拍方式转移。而以目前的竞拍价,可能已经超出许多人的心理价位。
照理说,摇号注重的是公平性,只要摇号规则公正合理,摇号过程公开透明,大家等着就是了;而竞拍则具有市场特征,以竞拍人的心理价位为准,价高者得。那么,哪怕是有人愿意出10万块钱买一块铁皮,似乎也没什么好说的。问题就在于,竞拍虽然是一种市场化的手段,政府部门却不能不注重其客观效果。
毕竟,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政府部门肯定不能只讲效益或效率最大化原则。否则的话,假如有人有钱任性,甩手20万元买一块车牌,车牌竞拍岂不是沦为“有钱人的游戏”?这也是为什么,实行车牌竞拍的上海会设立“警示价”制度,一旦出价超过警示价,系统将不予接受。这个办法固然也有弊端,却反映了车牌竞价不能完全实行市场化操作的政府态度。试想,如果杭州的车牌竞价飙涨至10万元,甚至超过上海等特大城市的价格,有关部门又该如何向公众解释?
政府部门不是盈利主体,当然不会拿车牌搞创收。那么,要遏制车牌竞拍价格上涨过快,在基本竞价规则不变的前提下,有关部门应当针对实际情况,实行动态平衡管理的办法。比如采取“去掉最高分”的办法,对出价偏离上个月竞拍价一定比例者不予认定;又或者,根据每月参与竞拍人数的不同,按相对固定比例配置增量指标。这样做或许不能扭转车牌竞拍长期看涨的形势,却可以遏制竞拍价格过快飙涨。
上海自1994年开始实施车牌拍卖,到2004年开始出现竞拍均价超过4万元的情况,此后有降有升,直到2007年才突破5万元大关,又过了10年,竞拍均价触及9万元大关。而杭州实施车牌摇号加竞拍措施仅三年多时间,个人最低成交价和平均成交价就已双双突破5万元,来到了一个敏感的临界点。这时候,是该采取措施,给车牌竞拍降一降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