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市交通委委员、新闻发言人容军在北京市第十四届人大第五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针对进京证办理相关传言时回应:“从首都的特殊性来看,加强外埠车辆管理是必然的,从治理污染、治理城市拥堵来看,也是需要的。”
作为一项特殊的交通控制手段,针对“进京证”的争议从未停止。一方面,从最初的安全考虑到后来的缓解环境、交通拥堵压力,进京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另一种观点认为,进京证只是一种行政手段,缺乏公平与效率,应该研究进京证退出机制,更多的利用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解决问题。
政策收紧
进京证是指非北京牌照的外埠机动车进入北京所需的通行证。这一政策实施多年来,几经变迁,从外地车被限制进入的市区范围和时间段来看,政策不断收紧。进京证所扮演的角色也从最初的安全考虑,到现在更多的与拥堵、雾霾、摇号等内容挂钩。
“进京证存在多年,最初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首都安全。”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常务理事贾新光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
据公开资料显示,1979年8月,公安部办公厅《关于改变外地车辆来京审批办法的通知》提出来京的外地车辆要持介绍信。这大概是进京证可追溯的最早来源,至今已有38年。
“2002年取消介绍信,但每逢北京有重大活动,比如亚运会、两会等,进京证控制会更严格,仍需提供县级以上政府介绍信办理进京证。直到2005年之后,重大活动期间办理进京证也不需要介绍信了。”贾新光表示。
早年的进京车辆,大都是驻京的外地单位、公司在办理,私家车并不多。当时的北京还没有“首堵”“雾霾”等困扰。
2008年,汽车尾气是否达标成为办理进京证的一道门槛,进京证开始附加上环保因素。
随着北京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上涨,与机动车相关的城市病也逐渐显现。数据显示,北京机动车保有量达到100万辆用了48年时间,达到200万和300万辆分别用了6年半、3年9个月,而达到400万辆仅用了2年7个月。
2010年12月,北京交通治理措施升级。《北京市小客车数量调控暂行规定》,也就是“摇号”政策出台;同时,《关于对非本市进京载客汽车采取交通管理措施的通告》指出,办了进京证也不能在工作日7时至9时、17时至20时进入五环。进京证似乎开始分担缓解拥堵的责任。
外地车进京除限行范围扩大外,进京证有效期也发生了变化。此前有为期半年的长期进京证,但2014年4月,取消了长期进京证,改为有效期为7天的临时进京证,到期可办理延期。
与此同时,对没有办理进京证而在北京行驶的外地车的处罚力度也开始“升级”:从罚款100元不扣分,“升级”为罚款100元扣3分,而且取消了每天只处罚一次的规定,改为每四个小时可以处罚一次。不仅如此,处罚手段也由现场执法改为现场+非现场的“综合”执法。
加剧拥堵
随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不断突显,关于外地车管理问题的关注度和争议也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