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性”的汽车限购令,造成汽车市场恐慌弥漫。去年年底,深圳市政府发布汽车限购令“任性”了一把,从发布通告到实施汽车限购只有20分钟。目前,太原等地的消费者担心本地政府会像深圳政府一样,突袭发布汽车限购令,纷纷选择提前购车抢号。 本来一些大城市出台汽车限购令是为了缓解拥堵、治理雾霾,可实施效果并不理想,还伤及汽车产业。 首先,汽车限购令造成汽车销量大减。以北京和广州为例,在2010年没有实施限购时,北京全年新增机动车81万辆,而在实施限购后的2011年,北京净增机动车的数量只有17.4万辆,汽车增长量下降了78.5%。广州市在实施限购政策后,汽车销量也下降了一半。可以想见,如果全国各大城市相继实行汽车限购令,中国的汽车产业无疑将遭到重大打击。 其次,对于限购城市的购车者来说,车牌限量拍卖等限购政策,增加了购车成本,导致很多人选择购买更高端的车型,让SUV消费大增,排量升级也日趋明显。这不利于节能环保车型和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 再次,限购令催生了一种畸形的“车牌经济”,围绕车牌“寻租”的利益链已经形成。从北京和上海的情况来看,一方面是汽车消费不振,另一方面车牌价格却一路飙升,从事新车牌照及二手车牌照的相关服务获取了暴利。以上海为例,已经形成了“黄牛”、代拍公司、经纪公司携手抢拍、倒卖私车额度的产业链。 虽然限购政策造成汽车销量大减,殃及汽车产业,但限购政策带来的治堵、治霾等效果并不理想。这是因为,目前各地方的限购主要是对汽车增量加以控制,而治理交通问题的关键在于对汽车的现有存量加以控制。从香港、东京等城市的治理经验来看,往往是通过经济手段,控制汽车的使用环节,如提高中心城市停车费、收拥堵费等,降低了现有汽车的使用强度,从而达到城市治堵等目的。 可以看出,汽车限购政策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的交通和环境问题,是不具备可持续的公共政策。但令人诧异的是,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跟风汽车限购,并且避开民意,越来越“任性”。 此前,杭州市政府曾在多次“辟谣”限购传闻后,突然实施小型汽车限购,从政府发布到正式实施时间仅有5个小时,当时该事件让公众十分震惊。让人始料未及的是,此次深圳用新的速度刷新了这个记录,从宣布到实施仅用了20分钟。 本来是权宜之计的汽车限购,何以变成一些地方治堵、治霾的法宝?本应该听取民意的公共政策,何以“关门”决策、“突袭”发布?究其原因,还是一些地方政府的“懒政”在作怪。以此次深圳汽车限购政策为例,深圳政府本来考虑的是,一旦提前公布限购时间点,可能引起集中抢购、集中上牌,影响当地的社会稳定。因而采用了突袭的方式宣布限购。可是,这种绕开民意的做法,引发了本地民众的不满和其他地方的抢购,不仅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还造成了社会的不和谐。 从长远来看,治堵、治霾等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优化城市道路、发展公共交通、倡导绿色出行、调整城市规划等汽车限购之外的其他工作,还需要相关部门通过系统的方式来解决,不能头痛医头,单纯地“一限了之”。目前,汽车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了12%的就业、13%的税收和10%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如果限购越来越随意,越来越任性,恐怕伤及的不只是汽车产业,还有政府的公信力和社会的和谐。 (中国牌照网编辑:admin) |